「該豐富的不是履歷,而是人生的閱歷。」
在台灣後山的晨光中,曾有一位身影堅定地默默走過交通與文化的脈絡,他是張新發教育基金會董事長張政雄。他是一位用生命實踐理想的交通企業家、一位在地默默深耕的藝術文化的推手,也是一位視公共事務為己任的時代典範人物。
初心如磐:傳承家風、立志有為
張政雄董事長,民國33 年9 月10 日誕生於花蓮,一個交通落後、物資匱乏卻人情溫厚的年代。而他的父親張新發,是早期花蓮商業金融與交通事業的重要推動者。從歷任花蓮菸酒會社、花蓮港信用組合等要職,至民國36 年創辦建發行,成立客運與貨運公司,並創辦商會與宗親會,老一代胼手胝足的創業精神深深刻印在張政雄的心中。
張政雄聰慧堅毅,承襲後山純樸人文,自幼養成踏實勤懇、關懷鄉里的品格,在花蓮師附小與花蓮中學就讀後,進入國立政治大學銀行學系,奠定深厚金融專業。服役期間擔任陸軍少尉預官,退役後他選擇實務回報社會。先在金融公部門歷練,之後因父親召喚毅然返鄉投入家族企業耕耘,一步一腳印精神,繼承父志踏上服務與奉獻之路。
專業為本:從金融公職到交通轉型
張政雄先後於台灣省合作金庫、台北市銀行、財政部等機構服務,以沉穩與誠信作風,贏得上司與同仁信賴。返鄉後,歷任花蓮汽車客運公司經理、花蓮汽車貨運公司董事長、花東豐田汽車公司董事長,不僅是企業領導者,更在資源匱乏的東部地區,打通交通命脈,為花蓮人爭取便捷運輸服務,對交通產業影響深遠。
他推動企業轉型升級,擔任花蓮汽車商業公會理事長與台灣路線汽車貨運聯合會理事長,凝聚產業整合資源,提升運輸產業形象與實力。同時擔任花蓮第一信用合作社理事主席與監事主席,憑藉專業誠信推動金融健全發展,協助中小企業與民眾穩定資金來源,為地方經濟注入活力,也為地方創造穩定就業與經濟動能。
擁抱地方:文化與教育的默默耕耘者
張政雄從未將成功視為個人擁有,而是視為回饋鄉里的資本。他心繫鄉里,無私奉獻,超越黨派,致力推廣文教,提攜後進、扶持弱勢,長期擔任張新發教育基金會與花東文教基金會董事長,熱心推動教育平權與文化紮根,扶助清寒學子、支持音樂藝文活動。他深信,唯有文化與教育,能翻轉下一代命運,照亮後山孩子的未來。
作為宗親領袖,積極串聯各地宗族,他主持花蓮龍岡親義會、台灣張廖簡宗親總會、台灣張氏總會理事長等職,致力宗族團結,關懷地方信眾,秉持後山人誠懇踏實、身體力行精神,強調傳統美德、家族情誼與社會責任。他更致力宗教文化傳承,擔任壽豐文昌帝君廟董事長,推廣信仰與倫理價值,凝聚族群認同與社會和諧,貢獻良多。
視野拓展:從地方實踐走向國際對話
此外,張政雄不因年歲而止步,而是與愛妻許兆麟董事長以更寬廣視野,長年推動國際觀光事務,開拓日本、韓國、大陸廣州、上海、香港、東南亞泰國、汶萊等數十個城市包機直航,為花蓮縣探索走訪世界各地,促進花蓮觀光與國際連結的可能性,實績卓績。張政雄許兆麟伉儷以具體行動證明,地方與世界並非對立,而是可以並進共榮。
與此同時,張政雄偕同家庭重要精神支柱許兆麟董事長出席重大活動,特別參與東華公共事務研究學會舉辦多場的名家講堂,用心關注國際外交與區域發展議題,包括聆聽國立東華大學副校長朱景鵬的「中國與歐盟經濟外交的戰略與競爭」專題演講,拓展國際外交公共政策與觀光公共事務的視野,展現其關注全球格局眼光與深遠關懷。
利人利己:永存心中的風範
民國114 年4 月19 日,那天早晨,張政雄準備前往宜蘭參加宗親會,家人見他西裝筆挺出門,在轎車停妥後,坐在駕駛座,安詳辭世,享壽82 歲。狀似手握方向盤,仿若準備開往人生的下一段旅程。雖然張董事長的離世,頓時令親友不捨,但他畢生奉獻所留下的精神風範,將長存人們心中,繼續啟發後人。
長女張瑜芬追思感念發給前來悼念的親友:「珍愛的人事物,就在你身邊。謝謝你們一直以來的陪伴與關心。這幾天感觸太多,我才發現父親對許多人的影響,遠超我所知。」遠在美國的外甥郭書鳴則回憶,2008 年從劍橋讀書,將踏入社會,曾請二舅寫下人生智慧:「二舅告訴我,『成熟的心境:是為自己負責,替別人著想』,還有『活在當下,不輕言放棄,相信自己,讓心靈做主。』。這些話,成為我生命中的座右銘。」
張政雄孤子張家寧守喪與親友分享「當他成家有了孩子,才知道是如何當父親的!」,頓時熱淚盈眶,更加深刻感受父愛珍重,與父親對企業社會責任的偉大情操。
張政雄的胞弟張睦雄,真情流露寫下「真正的快樂,不是來自於舒適、財富、或別人的讚賞;而是「做了真正有意義的事!」這一段話,追悼令他尊敬的二哥,做到「支持贊助在地教育文化;推動增進宗親團結與社會善良和諧。」的標竿。
後記:一條溫暖而堅定的人生軌道
張新發教育基金會董事田俊雄深情感念張董事長豁達人生的風範:「張政雄董事長雖然走了,卻也沒走遠。他留下的生命長河,不只是企業與制度,更是一種利人利己的風骨精神:腳踏實地、關懷眾人、堅守信念。他像一列列車,平穩而堅定,穿越後山的風雨,連結土地與人心。他的故事,不只屬於花蓮,也屬於這個時代。」